23621549_558360934520100_3845452236375782546_n  
   電影中的原住民,
原住民族電影節
---------------------------

【影展,原住民族電影節之前】
早於1993年國際原住民年後的94年初,電影資料館(現國家電影中心)與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舉辦了一場以電影中的原住民為主題的「原影展」。當中最具意義便是在霧社進行《沙鴦之鐘》(原文サヨンの鐘,又譯莎韻之鐘)放映。該片是1942年日本總督府情治單位在皇民化政策下委託松竹映畫拍攝的政策片,電影拍攝初始目的在於政策宣傳,係為了搧動徵兵制度的光榮與感動而刻意隱匿日軍的欺凌壓迫事實。電影資料館在原影展放映時找來當年參與演出的原住民參與座談並進行口述歷史的田野訪查。霧社居民感動影像中看見過去故鄉景致以及瀕臨失傳的傳統歌舞,這般互動賦予《沙鴦之鐘》拍攝始料未及的觀賞意義。此外,在前一年胡台麗執導的《蘭嶼觀點》獲得金馬獎、電影欣賞雜誌製作了「台灣電影中的原住民」專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亦登載相似報導。延續這段時空背景脈絡,原影展除了是歷史意識與原住民文化的結合、史料研究的重新進行,更凝聚臺灣社會對於原住民議題的關注。

影展絕對不單是影像的放映,後續引發的文化能量往往是社會全面的。正因如此,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舉辦「桃園市106年原住民族電影節」推廣原住民文化、歷史的電影節活動。

image-w1280  
《沙鴦之鐘》劇照

【原住民族的性別議題】

這些年來,原住民議題在臺灣社會隨著人權意識主流化以及社會運動的遍地開花等因素,逐漸浮上檯面得以被廣泛討論不再被外來文化獨佔發聲權。遺憾的是,原住民族性別議題卻因部分基督教會造成同志污名與道德箝制。教會雖從戰後臺灣光復初期便給予原住民族信仰價值以及發展協助;卻在同志觀點上窄化為單一詮釋以致壓迫。原住民多元性別聯合陣線創辦人達努巴克就曾在網路發文高呼:宗教不該介入社會公共議題。曾受壓迫的原住民族應該同理同志處境,了解平等權力該被保障,讓原住民同志被族人認可,能有得到幸福的合法權利。

有感議題該提出討論,桃園市原住民族電影節特別規劃的「性別之心」單元,藉由三部電影顯示出原住民族的社會與性別羈絆:

《山中美姬》紀錄身為台東原住民同志的陪讀老師。訪談過程中,來自資源匱乏鄉鎮的俊豪闡述如何自我認同以及透過網路進行情慾探索。值得莞爾一提是,導演詢問尚未被世俗道德渲染的學生:老師的性別究竟為何,你們喜不喜歡老師?孩童們露齒燦笑回答喜歡並認為留長髮的老師是女生。相較之下,片中那名反對同志的牧師表現出成人世界社會化的歧異觀點。《山》在臺灣為數不多的同志紀錄片中呈現出原住民處境,甚至將議題擴及城鄉差距的歸屬認同,實屬珍貴。

《山中美姬》劇照1
《山中美姬》劇照

與《山》片連結,《跨性夏威夷》相互映照。故事主角是一名叫作何娜的「馬瑚」舞蹈教師。「馬瑚」是夏威夷原住民介於男與女的第三性別。何娜在紀錄片中暢談個人生命經驗,與伴侶相處的心路歷程。社會枷鎖逼迫她無法做自己,但她不灰心氣餒反而將這份能量轉化為正傳遞給學生。教授傳統舞蹈過程中,學生們不自覺受到何娜激勵啟發進而支持他們心中尚未站穩的自我認同。《跨》講述原住民如何在部落文化尋覓性別認同,更展演出主角在傳統舞蹈中賦權吸取養分長出勇敢,顯露出在電影中罕見的原住民族的性/別觀念。
 
pic4_resize
《跨性夏威夷》劇照

《阿莉芙》則是在劇情長片融入近年性別運動的觀察與指涉。劇中主角是北上工作找尋夢想的部落跨性別青年,向父親出櫃以及繼承頭目是她的生活難題。透過寫實通俗敘事,導演強化與觀眾交流的可能。從電影中跨性別酒吧配角的故事線凝聚主角終局認同決心來看,不假掩飾的入世關懷顯而易見。
 
d2707861
《阿莉芙》劇照

受到漢人與基督教等外來文化觀影響,當代社會常以自身既定印象評判原住民族文化。上述三部影片呈現出原住民族文化的獨特結構,讓我們理解到:人們不應以異性戀霸權與父權去對待,否則將是對於非主流性別族群的壓迫。

【結語】
文化是電影節的核心動力。桃園市原住民族電影節中這些影像單元呈現出的文化底蘊,代表原住民族電影已邁向自我省思與社會關懷的階段。多元的族群孕育出豐富文化,多元的性別活出獨特生命經驗。原住民族電影節作為引路先鋒,帶領普羅市民透過電影於映後參與討論,加深民眾對於原住民議題瞭解。期盼在不久的未來,臺灣觀眾能夠在大銀幕上欣賞多元繁盛的原住民族電影。



※桃園市原住民電影節FB: https://goo.gl/fCxLoc
※桃園市原住民電影節網站: https://www.tyiff.tw/

arrow
arrow

    波昂刺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